【本篇文章來自於「環境資訊中心」】

基因改造棉花曾被視為印度農民的救星,但是不久健康和財務問題就席捲而來。現在位於安得拉邦瓦爾加爾區(Warangal district of Andhra Pradesh)的Lakshminayak Thanda村的農民們已經不再使用殺蟲劑,也不再種植Bt cotton──由美國生物科技公司孟山都(Monsanto)所製的基因改造棉花。

Bt cotton原先是研發拿來對付蟲害,因其棉種中植入一種叫作「蘇力桿菌」(Bacillus thuringiensis, Bt)的黃豆菌基因而得名。蘇力菌含名為Bt-toxin的天然殺蟲毒素,在20世紀末被引進印度,當時因解決了1千7百萬印度棉花農的蟲害噩夢而享有「神奇產品」的美譽。

多數的印度農夫長期以來並沒有將棉花視為經濟作物,而Bt cotton的引入造成了改變,由1980年代末期說起,當時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, IMF)的施壓下,印度放鬆經濟保護,開始鼓勵農民轉型現代農耕,像是雜交種子、使用肥料和殺蟲劑,讓印度成為世界上包括棉花等物品的重要出口國。

雖然一開始棉花產量很高,農夫們大賺一筆,但是隨後雜交種的蟲害和疾病問題立即湧現。為此農夫們必須在一穫內除蟲消毒30次因而負債累累,在人工治標方法的絕望之下,具有抗蟲基因的Bt cotton看來似乎是福音。

接下來的一年,Mahyco-Monsanto公司就賣出所有的Bt cotton股份。根據他們的說法,印度在2005年到2007年間Bt cotton的種植面積從3100英畝增至14400英畝。

然而某些人卻有不同的意見。兩位科學家 Abdul Qayum 與Kiran Sakhari估計Bt cotton前三年的情況後發現,印度農人們其實並沒有如該公司所宣稱的可以得到很大的產量。

壞消息還不只如此,2006年瓦爾加爾區的多個村莊超過1800頭羊死於類似病兆,根據徵狀和驗屍結果推斷是死於嚴重中毒,同時暴露於Bt cotton中的上百名農工也引發氣喘症狀。

可以確信的是Bt cotton和其他雜交作物帶給小農的財務風險。農人一向以上一穫的種子留種耕種,但是雜交種子無法繼續耕種,農民只能以作物收成借貸,向中間商購買雜交種子、肥料和殺蟲劑。一旦因氣候歉收,農民們就會陷入呆帳的困境。雖然過去一直都有這種財務問題,但因為Bt cotton的種子特別貴,農民虧損的情況更為嚴重。

相較之下Lakshminayak Thanda村的農民們採用的無農藥管理(Non-pesticide management, NPM)顯然更有效益,因為支出的大大減少,讓收成的增加更被看好。

另外距其30英哩Yenabavi村的農民們,已經更有遠見地發展有機和非基因改造農業。

現在超過2000名安得拉州農民都採用無農藥管理,安得拉州農業部長瑞迪(Raghuveera Reddy)期許近幾年內,社區經營的永續農地能拓展至250萬英畝,長程目標是達到1000萬英畝,涵蓋45%該州的可耕地。

※參考網頁:http://www.guardian.co.uk/environment/2008/jul/30/gmcrops.india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o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